梁思思
  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,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、建筑学硕士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博士。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、存量更新与场所营造等。开设“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”、“总体城市设计”等课程。出版著作包括《最佳场所营造》、《建筑策划与后评估》、《后评估在中国》等,译作有《塑造邻里》等。获得十数项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奖项。参与了北京副中心、北京首都核心区、雄安新区等城市设计项目。
    课程简介
    大数据告诉我们,在2010年至2015年之间的某个不起眼的时刻,全世界已经有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中,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纪录。而我们真的了解自己身处的城市吗?
    如何认识一座城?
    文学家可能会说,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,都积凑到一块,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”;祖国未来的花朵们,可能会用彩色蜡笔涂抹出街道与楼宇、铺满颜色;又或者,在街边摊贩的眼中,这里是他们与城管的追逐现场……
    而在城市设计师的眼中,城市是活的,它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、不断进化的生命之书,书写着城市的历史变迁、格局之美、空间精神,并与“我”有关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空间?究竟怎样的设计规划才是合理的?我们在城市里的理想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?等等。
    围绕城市进化的十种姿态,撷取城市空间中的十个片段,将时间与艺术链接,将历史与当下相连,将空间和生活结合,从思考和辨析的视角,探析和读解城市空间的趣味和生动。
    经济水平的发展,促使着城市规模大幅度地扩张,顺应时代背景下的,是城市空间越来越多样化,消费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改变。
    科技水平的提高,将曾经看似的许多“不可能”已转化成了“可能”,它们的构造日益精巧,功能日益完善,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,于是,在很多人看来,科技似乎走上了一条可能将人类取而代之的危险之路。
    当城市容量受到限制,城市空间将如何发展?
    当消费需求日渐提高,物质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?
    当科学撞上伦理,科技智能将何去何从?

     

    [ri-post id=”10490″ thumb=”left”]

    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