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季有个难点——潘金莲和西门庆,原著里这一段很着笔墨,因为矛盾冲突很激烈。
    编辑跟我讨论的时候,问我是不是一笔带过,我觉得不行,因为这一段原著里四回呢,其中的人物事件极具代表性。
    你不讲这一段,武松这个人物就太白了,他的个性和行为都会变得模糊。但是如果讲,那么很多家长一定会担心少儿不宜,或者孩子根本理解不了。
    我的想法是这样,讲事情的经过和其中的原委,透过事,看人心,把不适合孩子的细节略去。所以我讲得很正,因为出发点是给孩子分析这些人为什么做这样的事,又为什么得到这样的下场。
    包括水浒里没讲到的潘金莲的身世,也从《金瓶梅》里挖出来,简化之后,讲给孩子,让孩子知道就是凡事都有原因,人不会有凭空做事,都有背后可以为人道,不可为人道的原委。理解这一点,我觉得对孩子更深入理解这部作品,还有理性看待人和事,都有好处和帮助。
    这也是我的一个理念,就是其实本质上,我觉得什么都可以讲,单看你怎么讲,你的出发点是什么,你讲述时的态度是怎样。人都是敏感的,人心上的东西是纽带,表面的东西永远是浮萍。
    当你敞开心给人看到你的出发点和初心,即便是孩子,也不会有任何不适,反而会对这些人,这些事有自己的一番评价和感慨,因为他的心不会歪。
    正因为这样,这一段改起来很费心力,讲起来更要把握好火候和分寸,我觉得是不错的,这样,就没有遗憾了。
    除此之外,《超级水浒传》第二季,故事渐入佳境,人物出场陡然多起来,上梁山的,从第一季中一个一个,变成了第二季的一伙儿一伙儿。但每一位好汉都个性鲜明,而且他们都不是士大夫阶层,所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,身上的特点就格外鲜明。
    你看,有卖酒的,开店的,打渔的,算命的,刻章的,写字的,还有什么牢头狱卒等等,真是不一而足,另外还有很多能给人留下特殊印象的细节。
    比如花荣的箭,戴宗的腿,李逵的斧子,宋江的反诗,等等,这些林林总总,我讲起来是真过瘾,因为人物一个是一个,痛快,一集一集觉得很快,情节上也好,不必恢弘,但是接地气,听起来很轻快。
    我经常录完了自己再听,只做个听众,听得也很来劲。我固执地认为,一部作品,作为制作者,如果我自己都没兴趣,都不来劲,孩子怎么会喜欢?如果那些道理,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,都觉得假,孩子不更觉得假吗?
    所以讲故事,要把自己讲兴奋了,讲完了都觉得时间过得快,意犹未尽,孩子听起来才会入戏。
    给孩子讲道理更是如此,要水到渠成才好,就是真的讲到那儿了,感情到了,分寸到了,火候也到了,跳出来发感慨,真诚地跟孩子探讨收获的为人处事之道,这样的道理讲给孩子,才有用。
    讲知识点也是,在故事里面出现的知识点,孩子是不会放过的,因为影响他理解了,他一定得弄明白了。这个词,这个称呼,这么形容是什么意思,为什么要这么说?你要不跟他解释,他就老带着这么个问题,他会不满的。所以这时候介绍知识点,正当其时,无他,都是兴趣使然。
    有的孩子嫌我解释的不够细致,有那股钻研劲儿,去研究原著也是有的,那就更好了。
    所以我有这个自信,这超级水浒的第二季,既贴近原著,又结合现实,知识道理情感都更丰富,适合孩子,我觉得大人也会爱听,没别的,就因为真用了心

     

    [ri-post id=”8407″ thumb=”left”]

    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