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包拯,听众脑海中一定会回荡起这段熟悉的唱词,“开封有个包青天,铁面无私辨忠奸”。包拯的“青天”形象已经通过戏曲、电视剧、电影等形式的演绎和传播深入人心,但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与演绎中的“包青天”有什么不同之处呢?跟随《百家讲坛》的“名臣包公”系列,来深入解读那些年被误解的包青天。现《名臣包公》系列已同步酷我畅听,登陆即可倾听名臣往事。
    影视作品中包拯的经典形象都是黑黑的脸,眉心有一个月牙。但是现实中的包青天并非是这样的容貌。根据《名臣包公》系列第一集《真实包公》中,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的讲述,包拯黑脸形象最早的详细记载是出现在元朝,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元曲的形式出现。在元曲的形象表现中,“黑脸”是用来塑造人物铁面无私的性格,与人物本身的容貌是没有太多关系。而包拯额上的那枚月牙也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清廉。在古代文化中,“月”是天上神圣之物,带有此物出生的人一定是上天派到人间匡扶国家、救危救难的神明。因此包拯这个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黑脸形象,是人们对于包拯的尊敬与向往,也是对于公平与正义的渴望。
    在第二集《忠孝千古》中,赵冬梅教授继续在“忠”与“孝”这个检验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上深入剖析了包拯。“忠”与“孝”是个人品行的试金石,更是检验一个官员是否称职的重要准则。包拯的“孝”字家风,从父辈处学来,自己更是把孝道发挥到了极致。然而“自古忠孝难两全”,包拯也同样遇到了这个两难的课题,是“忠”还是“孝”,包拯最终的选择是令人震惊的,也是令人敬佩的。
    包拯的一生不为功名利禄所动,一心保持着真我本色。以“清廉”著称的他,更是留下了大量民间传说与断案传奇。历史上真实的包拯还有哪些被隐藏的故事?登录酷我畅听,搜索“百家讲坛2020最新合集”,跟随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重回历史,近距离“倾听”一代名臣包拯的故事。

     

    [ri-post id=”3459″ thumb=”left”]

    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